低收文件送審後,那群公務員怎麼了?

緣起:來自櫃檯對面的好奇

政府與民間似乎存在一道無形但明確的界線,一邊是程序化的處理方式,另一邊則是複雜多變的人生百態。

這條隱形的線在貧窮者來到服務台申請社會救助時,感受格外清晰;櫃檯彷彿隔出兩端,我們看得到對方的臉,但仍感到陌生與焦慮。尤其當需要的人無法取得資格時,這股焦慮便會轉成憤怒。貧窮者的困境無法被看見,淹沒在複雜難解的條文中,只能接受自己在國家眼中並不值得救助。

承接著一次次的受挫經驗使我們逐漸對櫃檯對面的人產生好奇:
同樣是助人者,是什麼劃分出「他們」和「我們」?在櫃台另一端的基層公務員,是否也遇到某種困難?

百味團隊採訪了10位負責低收入戶審查的基層公務員,並整理出其工作現場的壓力與艱難。
因為他們真誠分享,翻轉了許多外界對公務員「不近人情」和「工作輕鬆」的刻板印象。

或許,民間和公部門並非對立。無論是貧窮者還是公務員,都面臨結構性困境,並在其中受苦。
希望通過「公務員之苦」專題,我們能看見彼此的共同點和困境,促進相互理解、對話,從而推動改變。

櫃檯的對面有誰?

我們訪談了十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他們負責審查低收入戶申請的不同階段,包含「初審」、「複審」和重新審查,下面提到的人名都已經過化名處理。 

初審是第一關,在民眾遞出申請時,這裡的工作人員要檢查送來的資料是否齊全,並做出初步判斷。這個階段決定了大多數申請的結果,也是民眾最直接與公務員有互動的地方。 

複審是第二關,由社會局(課)的工作人員負責,審查結果如果對民眾不利,會有一個複審的工作人員來做把關,再看一次資料,降低被誤判的機率。

如果申請被拒絕,申請人可以提出「重新審查」,也就是申復。如果有必要,工作人員會派社工訪視,確認家庭間實際的互動狀況,是否已失去對申請者的支持功能。

外界對公務員的刻板印象

「鐵飯碗真好,上班還可以偷懶~」
「他們都是不知民間疾苦的官僚!」
「公部門體制僵化、不知變通。」
網路上有許多對公務員的刻板印象,常認為這是工時固定、待遇優渥的爽缺。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公部門工作者的困難

低收入戶身份對於台灣的貧窮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生活支援。
於是,審查這項申請的基層公務員身負重任,也看似擁有決策權。但在訪談中,受訪者分享實際狀況並非完全如此——更多時候,基層公務員反而被卡在結構中,動彈不得。

1. 審查的「權力」其實是「壓力」

每當有新的申請案進來時,承辦人會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多方面評估,來判斷申請人的實際居住地、收入、同戶籍直系血親的財產和家庭關係是否呈現「真實」狀態。

為了避免陷入審查爭議,承辦人們無所不用其極,各種明查暗訪或是突襲上門,並會找附近鄰居、里長詢問申請人真實處境。

區公所承辦人文欣説,他曾經手過一個家裡狀況非常慘的案子。已經有足夠效力的證明(判決、醫療證明、收據)去佐證「陷入困境」,但里幹事和文欣反覆在各時段去戶籍地址訪視,都遇不到申請人。

最後,文欣只能無奈以「訪視未遇」為由,判定申請不通過。這位申請人非常有情緒地表示,他是因為工作沒辦法一直待在家,為什麼沒有人能體諒他的困難,「為什麼你們公務員都這樣?」

「萬一他講的是真的呢⋯⋯那我的判斷是不是有瑕疵?但我永遠無法知道這個決定是不是正確的⋯⋯」文欣說。

社工小花則透露自己在訪視時,常不得不與民眾諜對諜。他會親自跑去學校,問老師孩子「繳不繳得出午餐費」、「制服買一套還是兩套」等等細節,以作為審核時的評估。小花說:「我覺得是因為很焦慮,才會讓我做到這個程度。我會想要各種資訊都知道,才能夠好下判斷。」 然而社工們要做到這種程度,通常得無止盡加班。

2. 該當有溫度的助人者,還是依法行政的守門人?

地方政府單位同時是申請資料的審查方,同時也是申請通過後的資源提供者。
這讓基層公務人員想幫助到弱勢的同時,又需擔任「人民納稅錢」的守門人。
背負兩種任務,常使人陷入身份混亂。

公部門的社工小高和阿方,也分享同樣的糾結:
「一直覺得我們的角色很尷尬,明明社工給人家感覺是要幫助弱勢,但是我們礙於法規又沒有辦法幫他們⋯⋯目前我做這(工作)五年來,一直都有那種感覺。」「助人是出發點,然而在過程中,你可能要當資源守門人。」

訪談中,不只一位社工提到,有些貧窮者的情況確實很糟,但規定就是規定:「救助制度不讓他們的申請通過,社工只能想辦法維持這些人的狀態。」

3. 多方陳情的壓力

除了與民眾互相猜忌懷疑彼此的痛苦之外,在訪談中,基層公務員也表示自己常需要平衡來自不同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其中包括民意代表、權位者等多方的關切。

社工阿辰就表示曾經在家訪時,遇過有政治人物來現場下指導棋,讓他無所適從。當時那位政治人物坐在旁邊,對著阿辰說:「今天我是以親戚來關心的身份來的。沒關係社工給你講、給你問!」讓阿辰感到非常不爽,但又無法直說。

社工阿方也遇過把凍結預算掛嘴邊的民代,讓阿方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阿方說:「有時候不可能為了十萬塊的東西(低收補助),去阻擋了那個一千萬的東西(年度預算),因為如果預算被擋,那明年度的東西都不能動用。」

雖然民代的角色會帶給公務員在工作上不少的壓力,但也可以看出是由於制度的不足,使許多申請人必須透過民代來爭取福利資格。

對於申請人來說,訴諸民代是不得不的一個最後手段。如果能夠通過正常程序拿到福利資格,相信沒有人會希望為難在這個工作崗位上的任何人。

我們或許可以反思:政治人物的選民服務與社工的專業判斷間,是否只能對立?

這真的不是一份簡單輕鬆的工作

長期卡在規則與人中間的公務員,因而掉入這些情緒:

1. 疲憊:常態性過勞

白天一直接電話跟民眾溝通,晚上才有時間好好審案子,怎麼已經九點了⋯⋯
基層公務員除了面對繁瑣事務,也要承接申請者審查未過時的情緒。

而審查社工則面對著,原有的工作已經做不完了,還要進行申請者的家戶訪視與評估。累加的工作量時常超出負荷範圍,尤其對部分公務員來說,這並非他們職務的主要工作,然而卻被救助系統期待擔起裁量的責任。

社工阿方:
「我們可能大多數是燒盡的狀況之下,我們就是多一案不如少一案的那種概念,但是現行制度可能就會讓這些社工變成這樣子。對,然後有點像病毒會去蔓延的…。」

2. 無力:只能緊抓住規定辦事

案件實在太多了,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心靈上的麻木
如果已經常態過勞,還能扮演一個有溫度的工作者嗎?
很自然地,不要出錯,遠比多救一個人來得重要,特別是你根本沒有時間來修補錯誤。

區公所承辦人文欣指出,由於工作量大,公務員幾乎無法在單一案件上投入多一點的時間。
文欣説:「案件實在太多了,某種程度上是(造成)一種心靈上的麻木」,助人初衷漸漸被磨滅,也導致公務員決定「依法行政」,少用自己的判斷。

儘管如此,還是對這麼做的自己感到無力,「我覺得一個承辦人對案件了解太少了,以現在的SOP,你就等於在辦公室去定一個人的生死。」

3. 迷惘:低成就感、高流動率

原來我只是個審案的人罷了
現今公部門極度仰賴約聘人員填補公務員編制的缺口,甚至正式公務人員也會有意識地避開「辛苦」的單位,所以公部門裡,越是忙碌的辦公室流動率越高,形成一個無法讓人久留的文化。

社救科承辦人俊傑苦笑表示,幾乎每個剛進來的人都很有熱情,但因為這份工作的消耗,半年後,會發現這個人熱情只剩50%,再過半年,「你會發現這個人就只是一個『審案的人』而已。」
至於自己,「對於社工,現階段我已經沒有這麼想要做社會服務這一塊了。」
而這恰巧也是申請低收的弱勢者的心境

1. 疲憊:

我年紀跟身體都不太行了,<br>實在沒力氣這麼做⋯⋯
要讀懂公文和法條,並且準備證明資料,對於每天為了下一餐奔波的貧窮者來說門檻極高。許多人甚至無法識字,若沒有社工協助,幾乎無法提出申請。

無家者老陳:申請證明文件外,甚至還要到法院跟孩子打撫養官司,我年紀跟身體都不太行了,實在沒力氣這麼做⋯⋯

2. 緊張與防備:

覺得我應該靠自己站起來,<br>但我真的需要協助才有辦法繼續
社會許多對於弱勢者的刻板印象,導致申請者也會擔心「自己是否看起來足夠需要被幫助」,有時甚至陷入是否要「演慘」的糾結。

草莓:我到處申請補助與求助,但所有公部門單位都說我不符合資格,覺得我應該靠自己站起來,但我真的需要協助才有辦法繼續。
低收的申請櫃檯,彷彿一面牆隔出你我,使我們成為需要彼此防備、諜對諜的對立面。
但其實,無論是公務員或申請低收的弱勢者,都在現行結構之下被磨耗與受苦。
這樣的困境有鬆動的機會嗎?
無論你是社工、需要申請社會救助的人、公務員,又或是關心貧窮議題的朋友,看完這些故事,首先浮現了哪些情緒和想法呢?
試著在這裡稍微停下來,試著感受,好好接納此刻的自己。我們都是被結構卡住的人,都在其中受苦與迷惘。
我們相信,公務員、弱勢者及民間團體三者不一定必須對立。如果我們需要彼此對抗,那一定是有什麼東西被誤會,或者還無法被看清。這篇專題就是個理解彼此的邀請,讓我們好好地看見受苦的人們。
但說真的有好多福利依賴者就算可憐也有可惡之處,社工、公務員面對這些事情反覆的發生真的很疲憊,「有需要的人」無窮無盡,在中間平衡磨損掉多少有熱忱的工作者…

圓圓

現在制度最大的問題是雙重角色,審查者跟救助者應該要分開,先把雙重角色的壓力困境拿掉,可是再來思考國家到底要花多少資源,或者有多少資源可以分配給永遠不夠的人...

Julie

到案家長照訪視評估也是會遇到同樣的困境

無力照專

因家庭變故,這一年來跑了很多次區公所辦理各項補助。同時又是家庭經濟來源還只有我能辦理這些,其實真的很累,很希望在發生變故的第一時間,就有一個主要單位可以統整所有資訊告訴民眾有哪些資源可運用,而不是擠牙膏般聽到一種補助跑一次單位。很費時費力。

Li

文件送審時也遇過各種質疑態度的櫃檯。我覺得如果就成為一個審案的人也沒關係,但就不要帶有任何個人觀點去審視,只要依照申辦條件確認有沒有需要補件這類的就好了。這樣對真的需要幫助的人也可以減輕不少的壓力。

Li

現在的身份,遊走在一個類公教與需要幫助的人之間,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角色會走到這一步...

一直以來,對這類事情的理解,再看看這篇,總覺得還是需要從制度面去解決彼此的困境;正式公教跟約聘之間的巨大矛盾,我想一樣有機會從制度面解決~

YY

以政策面來看,造成彼此困境現狀的原因,還有地方政府規劃的投入,因為沒有資源導致熱情消耗,文中也很真實表達了第一線雙方的困境,但這些困境可以更宏觀的解讀,如果公務員依法行政沒有額外付出就無法解決,那根本問題是政策而不是人

行政所學生

感謝人生百味✖️多多益善規劃這個專題,明明金融遺產都可以一站式查詢了,社福中心的社工卻只能靠人工計算機,顯然數位治理在社會救助這塊十分薄弱,期待未來申請福利能夠更電子化,政府應主動代為查調,減少向人民索資。

高先生

同樣是政府補助,教育部並不擔心補助學費會造成學生依賴,也不會用虛擬家戶所得來防弊,且十分信任財政資訊中心的查調結果。反觀衛福部一副怕人民用的樣子,就算要多元折算,理應在人民取得福利身分後,視情況折算補助金額,而不是在資格審查的時候。

高先生

真的太辛苦了!願意做社工的人真的好不簡單,才不是什麼志工呢,希望在公部門的人們都能被好好對待,你們辛苦了!

路過的人

溝通對話是一起的起點,從彷若隔一道牆的對面櫃台,到揭開隔閡實際理解心聲,相信跨出的這步有機會達成不一樣的改變,謝謝百味的專題製作,期待未來有更多持續追蹤

CB

曾遇過公所承辦,一起討論案家狀況跟分析最適合或有機會申請的福利身分,謝謝您們,辛苦了!!

民間單位小小社工

謝謝這個用心的專題報導。政策的實踐不應該讓位於第一線的公務人員和有需求的民眾相互對立。讀完報導後,覺得在申請文件的填寫上,是否可以再簡易一些?或許申請過程中,有一些流程沒有那麼必要。加上比較簡單的申請流程,對於那些不熟悉申請政府經費、有需要的人,也可以幫上不少忙。我比較擔憂的是,有門檻的申請過程,會不會反而讓為生活奔波的人沒時間和心力申請,反而排擠了這些最需要生活支持的人們?

JJ

本身也是公務人員,依法做事的痛苦跟無奈,想留言表示支持跟工作者們加油打氣!大家加油,集合大家的力量,讓我們的聲音被聽見

路邊的野草

身為一名民間單位工作的社工,經常看到人們卡在系統中動彈不得,有時經常在想「是他們太怠惰」,還是「整個社會讓人動彈不得」? 每次與行政系統溝通後,失望、憤怒也總是大於其他情緒。
然而,每次聽到身旁行政部門朋友提及自身顧慮時,總會覺得他們是友善的個案。但這次在這些分享者真誠的述說經驗之下,更清楚的看見系統與法規對於他們的箝制。在這個邪惡萬分的系統下,沒有人是自在、舒服,或是充分獲得協助的。或許,每個人都有期待的社會制度樣貌,謝謝百味的夥伴陪我們慢下腳步,重新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如果可以,在彼此有更多認識與對話之下,找到一個適合社會制度樣貌,成為彼此的夥伴。
這塊土地的溫柔與關懷,應該是對每一個人皆是如此。

ㄇㄇㄧ

謝謝你們製作這篇專題。這讓我想到《我是布萊克》這部電影,在公部門的科層文化底下,社工成為代替國家機器執法的工具,當中的掙扎和血淚需要被看見。尤其是看到近期發生的公部門職場霸凌事件,感觸特別深刻,如果這個體制不善待工作者,怎麼期待人民的權益能夠受到保障?

Paige

被主題吸進來。才剛到職就被海量的工作壓的喘不過氣,對於相關的法規很陌生卻還是只能一邊學一邊審案,在快要截止的期限前感到焦慮,亦不曉得這樣下判斷是否為正確?我才剛來就能決定這些人的資(生)格(死)嗎?

剛接中低收的公所承辦職代

曾經在民間社福團體工作,到為了薪資進入公部門當約聘,完全能夠感受到深深被無力感,期許自己的角色可以做些甚麼,然後感受到身邊同事到長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情,最後也就因為不想同流合污而離開公部門。然後又說服自己以後轉其他行政工作當個機器人,接著考上高考。

很感謝你們願意做專題,讓民眾更能理解,在系統中大家都卡住了,有助於減少民眾與公部門社工的對立,很多時候為了保護自身真的只能依法行政,不斷的自我說服這就是一份工作,自己澆熄自己的熱情,試圖為自己找出路。

卡卡

僵化的體制下,長期的人力不足,似乎是社衛政體系的惡性循環

路人甲

好棒的專題!呈現體制中個角色的難處,好心疼滿腔熱血卻被消磨的公務員,希望基層公務員的處境也被重視。

Weiwei

身為低收入戶審核承辦覺得很有感,常常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與助人工作的宗旨背道而馳?也能理解民眾的困難⋯

但案量好多、許多細節也沒辦法一一查證、法規有很多模糊空間、審案經驗難以傳承等問題,導致不得不以防弊、合法為先,公務員每人都背負不止一項業務,真的難以負荷。且個人認為不應只寄望在低收一項社會救助,還是需要依照個案需求連結公、私部門資源才對⋯也認為目前太多資源給予都以是否為低收做判斷不太合理⋯

阿庭

感謝參與專題製作的所有人及日常在社福領域付出,不分公私部門的工作者。不過當了幾年社工,看了專題還是頗為疑惑,平常在工作上確實遇到很多個案於法上確實符合補助要件,但認為個案僅憑四位數或萬元出頭就能於都市生存的承辦人員和社工,使自己在個案服務上也頗受挫折。
會猜想他們有著某種資源守門人的壓力,具體而言,或許是局內科內預算有限,核定補助總額過高會被檢討,或許是科內局內有比法規更嚴格的內規,不照內規核定時會有來自主管壓力等,還是其實只是公私部門社工對「正義」和「生存要件」想像的差異?不過在專題內比較少看到細說這部分,所以看了專題這些疑惑還是只能停留在疑惑、猜想。若有機會的話希望能看到公部門夥伴們在這部分的處境。大家辛苦了,希望幾年後我們都仍然能留在這領域裡健康的工作。

民間單位社工

曾經在家鄉工作,有很多外地的公司來家鄉工作,在外地來的公司工作,被地方政府判定戶籍在人不在而將我的身障補助停止給付讓我僅靠基本工資存活,慘到差點過不下去,目前已經向社會處勞工科求助,盼望明年能將法規修正通過,失業申請生活補助津貼能盡速審查通過,感謝

阿祥

我曾也是享有低收入戶補助,進而減輕家長在學雜費上負擔,也積極努力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後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順利留任於職場,社會救助仍需應有一定規範,可適度放寬,但這應該是一種短期扶助,應從源頭改善經濟、友善就業條件,扶助有工作能力未就業的人,恢復功能順利就業,進而累積資產,而非一直領取社福補助。

木木

進行的社會救助法是以「相對弱勢的族群容易福利依賴」的這種立場修訂的法案和條例,但以下這些問題都顯見目前的社會救助法必須要修:
1.逐年嚴重的通膨,加上在嚴重M型化的社會裡,貧窮線的基準早已失真。
2.華人慣於綁死人與家族之間的關係。
這兩個問題都會衍生非常龐大的邊緣族群無法取得福利資格的問題,也會造成若整個家族合作起來就能夠鑽漏洞,形成假低收的問題。此外,逐漸高齡化的社會和老年貧窮也衍生了越來越多,為了獲得補助資格的認定,很多單位要求過請求撫養費案件,利用司法裁定當作福利審核的背書,將福利審核的成本轉嫁到司法單位,導致過多司法資源的浪費,這其實也變相在浪費公帑。唉,但相對弱勢的貧窮族群沒有資源,不知道哪天立委們才會看見這樣的問題應該要被正視,好好開會好好提案好好修法🙏🏻

立委啊!該修法了!

曾經擔任過審查人員的我,非常感謝有這篇討論可以讓大家發現制度存在的缺失,我知道在這個地方仍然有許多人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助人的理想,也看過受到協助的家戶收到冬令物資時,靦腆但開心的表情。現行的社會救助網制度和其他的社福項目有其僵化的地方,但不能否認它的確替一些極需避雨的人,提供了一處遮擋。希望大家在關注這個議題的時候,可以一起關心這個社勞體制下的各種狀況,那些不足為人細說的故事和人們,值得大家一起思考。

君熙

辛苦了,很優質的報導

阿貓阿狗

我是曾經在公部門任職的約聘人員,雖然不是公務員,卻承擔差不多的壓力和業務,一開始也是熱情滿滿的進去,壓垮我的最後都是議員陳情和科層體制,除了局內一層又一層的長官還有議員關切你的業務,某些科室因為流動率很高,長官根本沒耐心教你怎麼做,做錯的時候只會罵你和酸你,加上議員陳情,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只能離開了。

報導裡敘述的都是真實情況,感謝你們的報導讓更多人知道基層人員的困境,其實公務員也是有溫度的人,而不是議會裡冷冰冰的數據。

雪泥

謝謝用心製作專題,讓我們瞭解審案社工的辛苦與無奈

P

每次社會出事了就開始喊社工在哪裡,好像社工很萬能手上有很多資源和管道能幫忙,但實際暸解就會知道更多的是責任和資源的極度失衡。看到這篇專題時也是這個心得,想對助人工作者們說聲「真的辛苦你們了」,謝謝你們。也謝謝人生百味,這次的網站真的好好看!

路過的NGO工作者

這篇文帶出貧窮者與基層公務員在申請/審核福利身分過程的困境,並帶出兩者之間並不如過去想像的刻板與單一,都同時面臨著結構性的困境。

剛好看到剛出版不久的翻譯書——《誰讓公務員生了病?》,運用系統性民族誌研究探討公務員的尷尬處境,推薦給大家

大學生

基層公務員,事多繁雜,所有事情都往公所推,基層人力不足,上層沒事的肥貓爽缺一堆,這是公務界要改革的地方。

Sartori

非常感謝百味在面對原先無法理解公務員的情況下,不是責怪公務員「不近人情」進而劃分出你我,而是試著理解「為什麼」公務員會這麼做。我認為這真的很不簡單,也認為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我原本也是公務員,面對和文中的公務員一樣的困境,導致身心靈都不是太好,我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是壞人,因為在我工作的時候,社會也常常責怪我是壞人。但是我現在認為這不是社會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是結構的問題,而既然結構有問題,就有修正的可能性,讓公務員和對象者能夠流動,更能符合雙方需求的方法可以被探索。

U子

如果你心有餘力,
我們想邀請你在留言板分享此刻的真實想法,
無論是同意或不同意,我們都想知道。
也超級歡迎留下你的念想,
你期待的社會救助法會是什麼樣子?
你覺得哪些因素造成了你的痛苦?

送出

成功送出

【後記】對話有用嗎?有的,因為我們也改變了。

上智

社會救助法修法研究員

還是學生時我也曾想過成為社會行政的公務員,我覺得這份工作穩定、薪水不錯,還能幫到需要的人,這似乎是最直接靠近貧窮政策的途徑。
後來因為一些機緣,畢業後進到NGO上班。這幾年倡議工作使我逐漸認為:許多改變之所以無法發生,是因為公務員的行政慣性凌駕於原本服務的目的,特別是社會救助法。

但在這個專題的探索中,因為許多真誠分享的人們,讓我第一次有機會聆聽到公務員視角的無奈和為難。常態過勞、高壓緊張、內在矛盾,這些審查工作中常伴的痛苦讓行政慣性成為一個安全的選擇,就算現在已經很苦,但不變就不會更苦了吧?理解到這些後,我發現他們也是被不合理體制壓迫的人,我也曾有機會是這個角色,因而放下了許多過去的不諒解。

庭筠

無家者社工

製作這個專題前,一直都知道社會救助法讓不少民眾或是民間社工傷腦筋。
尤其我自己是無家者社工,在服務無家者時,常遇到因戶籍關係申請資格被排除在外,也耳聞過其他前輩們在協助申請時遇到的刁難。但自己好像沒有站在行政端、審查端、訪視端公務員們的角度去思考,在執行時他們會不會其實也很痛苦?於是有了這個專題的契機。

其實,我周圍有不少同學、學長姐在公部門擔任社工,他們時常表示很容易因工作感到疲倦,或是心酸委屈,然而這些感受得獨自吸收消化。這次訪談,讓我更深度知道許多公務員揭露自己處理審查工作時疲憊無奈的困境。透過對話,我發現原來在制度中受苦的不只有民間的貧窮者與社工,而是雙方都累積了好多壓力。我期待有人能夠理解基層公務員,也希望自己的壓力、無家者的困境,能被同理與支持。

阿德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我的家人都在公部門工作、而在我也有很多佩服的工作者在公部門;但這幾年在NGO工作投入修法運動,這樣的關係卻讓我感受到矛盾。

「官僚」是一個在社會運動中常常用於描述政府公務員反應的形容詞,這個詞常常出現在,當我們面對政府人員他們表達想要維持現況的意願,或沒有回應人民團體提出的要求或問題,我們就會用官僚來稱呼這樣的公務人員,我自己也關注貧窮去污名的運動,每每自己說出官僚這個字眼,我也會在想,這樣的描述,是不是一種對於公務人員的污名呢。

有一次,我因為活動,有機會與一位政府部門的高級文官閒聊,那時候她說,她覺得今天的活動很棒,不同公部門可以在這裡交流今天的困境,那天我覺得這個長官很特別,因為通常長官都很忙,活動致完詞就會走,但這位長官從頭待到尾,我第一次看到這麼認真參加活動的長官,我就問她說,為什麼你覺得這樣的交流很棒,她跟我說,她說他覺得自己的部下們很可憐,作為公務員,常常面對得都是社會的批評或是要求,不管你做多少,很少有機會被肯定甚至稱讚,很多人都覺得公務人員很閒,什麼事都不做,所以她的部門流動率很高,她覺得有這樣一個活動,大家把自己的困難講出來很好,她希望未來這樣的活動可以多辦一點。

那是我第一次聽見,作為一個公務員的痛苦,這個聽見,讓我不再被拒絕時感到這麼憤怒而是理解,我可以看見眼前的人不是一個毫無作為的人,而是一個盡力做到如此的人,那時候聽到上智跟庭筠想做公務員專題的時候,我很期待,很期待體制內的夥伴的痛苦可以被看見,痛苦被看見才有可能讓體制產生變化,希望有一天體制內的工作者也能快樂的工作,我希望公務員不是人民的僕人,而是人民的朋友。